四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2008年,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该保护区由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松潘县、黑水县、平武县等组成,主要针对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

  ◆★◆“羌年是羌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是羌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新创造的宝贵财富,是民族记忆的留存■★■,更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11月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第七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2024羌年庆祝活动致辞中说◆◆◆,“我们将继续深入四川茂县等羌寨苗村、田间地头开展调研,重点挖掘和展示非遗保护传承的生动案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中国实践,进一步推动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新生’★★■■。”

  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些由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根据该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三个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优秀实践名册。其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同样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茂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夏茂辉介绍说◆■■■,茂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殷商至战国,羌人迁徙于此,目前是全国羌族人口集聚数量最多的县。茂县拥有《瓦尔俄足》《羌年》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羌族传统体育—推杆》《羌族银饰锻造技艺》等19项省级非遗项目★■★,营盘山遗址、三元桥、鹰嘴河碉群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全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等历史文物和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以羌年为代表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2008年10月设立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9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从试验区到保护区,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羌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弘扬上取得成就,也展示了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王晨阳说■◆■,经过多年的深耕,我们的羌年庆祝活动也成为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有机地融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成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生动实践★★★★。